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你是哪棵蔥?

圖片來源 https://jacksfunlife.files.wordpress.com/2013/11/onions60754000.jpg

當我們切開洋蔥時
洋蔥的細胞破壞
釋出蒜氨酸酶
當與人體眼角膜接觸時會刺激淚腺分泌眼淚

眼淚有三種類型

快樂或悲傷時的眼淚被歸為精神眼淚
用來保持眼角膜潤滑的眼淚是基礎眼淚
而眼角膜碰到刺激性物(包含切洋蔥或沾到灰塵)流出的則是反射性眼淚

眼淚由鹽水及多種抗體與酵素組成

美裔生物學家威廉弗雷 William Frey 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收集了兩種眼淚
一種為悲傷或喜極而泣的眼淚
一種為切洋蔥的眼淚
經過分析
前者的眼淚含有較多的神經傳導物質腦啡
腦啡有止痛效果
切洋蔥時的眼淚無此成分
所以我們在哭過後會感受比較舒服
而切完洋蔥掉淚不會覺得好受
因此當我們看到令人感動的文章或電影時
不要再說裡面有洋蔥
切洋蔥流下的是鱷魚的眼淚
淚淚大不同
現今經過紐西蘭科學家的努力
藉由基因技術已經成功栽培出無淚洋蔥
味道與營養與一般洋蔥相差不多

蔥的種類名稱很多
洋蔥韭菜大蒜等都是蔥
幸好有林奈先生按照雄蕊及柱頭的數量將它們分成不同屬種
不過當初他提出這種基於"性別系統"的分類法
可是被其他的生物學家罵臭頭
說他得分類方式"像賣淫"
因為都是用性器官來辨別不同

洋蔥Allium cepa 

韭菜Allium tuberosum
青蔥Allium fistulosum
大蒜Allium sativum(種小名sativum和水稻Oryza sativa的種小名sativa是相同意思,表示是"培育出來的")
蕗蕎Allium bakeri
細香蔥Allium schoenoprasum(這個源自德文的種小名最有意思:把韭菜切碎了就是細香蔥)
cepa是大顆的珍珠
fistulosum是管狀的葉子
bakeri表示成串的
而tuberosum就不知道韭菜和馬鈴薯的性狀有何相似之處
塊根? 隆起?實在想不透


說回來
你又是哪棵蔥?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植物的調色盤


樹葉在春夏生長季節
大量的葉綠素使葉子呈現綠色
當秋天來臨氣溫降低時
葉綠素製造減少甚至被分解破壞
類胡蘿蔔素即可在葉片中佔優勢
黃葉逐漸顯現
晚秋或入冬之際類胡蘿蔔素逐漸分解
葉柄基部又產生離層
醣類大量堆積
一遇陽光強的白天與低溫夜晚
醣類被代謝成花青素
紅色跟橘色才得以顯露

這些顯現的色彩都是屬於類黃酮化合物家族
植物把類黃酮分子當調色盤
但這些分子很少單獨存在
現身時大多連接一個醣分子合稱醣苷
花青素和葡萄糖連結就成了花青苷
花青苷形成了大自然中的萬紫千紅
當然先決條件是光照充足及植物中有足夠濃度的糖分
葉片中也含有單寧
由於單寧(褐色)不會被植物回收
這就是為什麼落葉最後會逐漸變成褐色的原因之一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夏蟬是惟一高音

老樹聽到身旁
靜埋在土壤中很久的一棵種子的聲音
"等很久了!"

這一天終於來臨
樹幹折斷
生命抵達終點
真菌宣告勝利
以它華麗的子實體
不僅如此
菌絲在纖維素及木質素的層層防禦下突圍
長驅直入心材
吃光儲藏在那的醣分營養
分解粉碎老樹的結構
接下來
下方那顆被松鼠遺忘的堅果種子
春天會抽出新芽
小苗悄悄偷偷慢慢地踩過它倒下的枝幹伸展在未來的歲月
但它的任務尚未結束
老樹心裡明白
那顆種子遠離母親的懷抱
但至少它逐漸腐朽的身軀可以提供同樣地庇護與遮陰
它的逝去也是另一個生命的初始
儘管多情青苔爬上它的嘴唇
一隻躲藏在斑剝樹皮裏的雞母蟲放縱狂飲
森林中蟲鳥亂鳴
夏蟬是惟一高音





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快避開ㄚ ahateng!

南投的仁愛鄉互助村以東約一公里處有個眉原部落
當地的泰雅族人稱為bngala
日據時代則稱為Maibaala
是位於北港溪中游左岸海拔485公尺的台地
每年寒流過後
梅花盛開是熱門的賞梅秘境
但是遊客大都不知道當地還有更著名的植物
它的名字讓人充滿想像
這植物跟狗一樣都會咬人
不過別擔心被它的尖牙咬傷
不去爬樹或是採葉子就沒事兒
它就是蕁麻科中赫赫有名的"咬人狗"
葉子表面佈滿了焮毛
碰到了會引發皮膚紅腫發癢
學名為Dendrocnide meyeniana (Walp.) Chew
Dendrocnide是由拉丁文dendro樹和kinae蕁麻結合
表示是喬木狀的蕁麻科植物
種小名meyeniana就是眉原這個地名的拉丁化啦
有可能是從Maibaala而來
而住在蘭嶼的達悟族人看見它
會大喊 : ahateng! 
如果你聽得懂就應該知道要 : 快避開ㄚ
咬人狗在蘭嶼為當地人祈福、禳災、避邪的一種重要植物
在製作檳榔食用石灰時
也會加入一些咬人狗的葉子
其辛辣的味道能使得檳榔更好吃
原來蘭嶼的咬人狗不咬人而是咬檳榔
蘭嶼咬人狗(紅頭咬人狗)是台灣特有種植物
學名Dendrocnide kotoensis Shih & Yang
種小名kotoensis是"紅頭嶼的"的意思
紅頭嶼是蘭嶼舊名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大自然中形狀一定有它的本意

鐵色這種植物的葉子像支小鐮刀
近看葉子左右不對稱
中肋歪一邊
厚實的葉子表面光滑塗了層蠟般
這是為了能將大量的降雨快速排放至地面的機制

鐵色是大戟科,雌雄異株
屬名Drypetes可能來自希臘文的drys橡樹與pepaino成熟
主要分布恆春半島濱海地區及蘭嶼、綠島
正是多雨地區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台大農場的阿瑪莉樂




臺灣很多公園綠地都會用蔓花生來當植被
反而落花生只有田間才看得到
蔓花生學名 Arachis duranensis Krapov. & W.C. Greg. 
是為紀念終生以研究花生為職志的阿根廷農業學家Antonio Krapovickas及他的夥伴Walton Carlyle Gregory而命名
屬名Arachis源自希臘文a-(無) + rachis(分枝);意思是指其花序不分枝
種小名duranensis根据其尾綴詞"nensis"是指"某個地方"
蔓花生花形、葉形或是果實生長的位置與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十分相似常致人混淆
簡單說
蔓花生花高葉低果少
落花生花低葉高果多
但兩者都是Arachis屬植物
落花生的DNA定序在2014年完成
植物學家現在認為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源自約1萬年前
南美洲原住民把Arachis ipaensis由玻利維亞南方帶到阿根廷
與當地的蔓花生Arachis duranensis自然雜交生下了落花生
換言之我們食用的花生其實是自然界的種間雜交
更特別的是野生的A. ipaensis和A. duranensis為2倍體
而雜交出來的落花生則是種間雜交後再多倍體化
所以是4倍體(AABB genome)

蔓花生又稱多年生花生
全世界蔓花生屬的植物包括落花生在內有80多種
這一片種在台大農場的蔓花生和一般公園綠地的蔓花生可是大不同
通常我們在其他地方所見的蔓花生大都是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
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引進的A. glabrata的Florigraze及Abrook兩個品種
源於南美洲甚少結實,一般以枝條扦插或匍匐莖繁殖
而種於台大農場的蔓花生則是1992年由台大農場從澳洲引進A. pintoi的品種Amarillo(阿瑪莉樂)
源於巴西,可利用種子、匍匐莖或枝條扦插繁殖


參考資料: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modern-peanut-s-wild-cousin-thought-extinct-found-in-andes/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被子植物的子葉數目1234


植物學家長久以來
通常將被子植物分爲雙子葉和單子葉兩個類群
所謂雙子葉植物就是種子具有兩片子葉的植物
單子葉植物就是種子具有一片子葉的植物
除此之外
雙子葉植物的葉片具有網狀脈
而單子葉植物的葉片爲平行脈或弧形脈
雙子葉植物的花瓣基數通常爲5或4
而單子葉植物的花瓣基數通常爲3
花萼和花冠非常相似不易區分
在根的形態上
雙子葉植物一般主根發達故多爲直根系
而單子葉植物一般由多數不定根形成須根系
這樣的說明對一位解說員來說是足夠及正確的
但有通則就有例外
這是大自然的常態
否則就不會有所謂"達爾文疑惑"了
從科學的嚴謹規範
前面的區分方法說明
較為正確的說詞都應該加上"大部分"的字眼
例如
雙子葉植物就是種子"大部分"具有兩片子葉的植物

某些特殊的例子:
如古老的雙子葉植物睡蓮、中藥的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罌粟科)種子的胚僅具一片子葉
而單子葉植物天南星科海芋屬等種子的胚是兩片子葉
甚至在繖形科及毛茛科的某些植物中
有時候成熟胚中的兩片子葉會融合成一體
成為"假單子葉的"雙子葉植物
而山龍眼科的Persoonia屬植物竟然擁有多達8片子葉
雙子葉植物繖形科的柴胡葉片是平行脈
而單子葉植物薯蓣科薯蓣属的山藥就具有網狀脈
雙子葉植物的樟科、木蘭科等有3基數的花瓣
而單子葉植物眼子菜有4基數的花瓣




至於植物中有一群被稱為"那些把小孩養在外頭的傢伙"
裸子植物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gymnospermos意指「裸露的種子」
就很少看到討論它們的子葉數目
裸子植物胚中的子葉數量從1~10
其中任一數字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