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甜根子



在台語中

菅芒花是甜根子與白背芒兩種芒草的合稱

閩南話裡把甜根子草稱作""

而把白背芒稱作""

後來又引申用"菅芒"泛指所有高大的禾本科植物

所以包括五節芒都被指稱為"菅芒"

其實五節芒台語為"竿蓁"(肝真)

淡水就有個叫"竿蓁林Kuann-tsin-nâ的地名

平溪也有個地名叫"竿蓁坑"

台南岡山在開墾之初也稱為"竿蓁林"就是因為當地長了許多五節芒

形成村落後就叫"阿公店"

 

每年六月第二個星期左右阿美族會舉行海祭

在這個祭典裡芒草心hinapeloh是必備的食物

芒草心摘取的就是五節芒十心菜之一

台灣有句俗語形容老牛吃嫩草

"老牛肖想啃幼竿"

幼竿筍也就是竿蓁的嫩心

其實竿蓁的竿的誤寫

閩南人天性對這些植物名稱不頂真

衍生後來對自己的環境不認真

等到破壞了才後悔其有來自

 

甜根子草是甘蔗屬和甘蔗是堂兄弟

學名Saccharum Spontaneum L.

白背芒是芒屬

學名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 var. Glaber

甜根子草的葉狹長成條片1公分寬上下

白背芒的葉狹長成條片3公分寬上下(葉背為白粉狀綠色)

甜根子的花序始終白色而花穗脫落後只剩單一中軸

不像白背芒可以製作掃帚

至於在5月開花的則是五節芒

 

"又是十一月

十一月的花

這豈不正是此生不斷反覆來襲的熟悉令人動心的白芒花嗎?

像夢魘

但它是美麗的夢魘

美麗而哀愁

起初它一定是美麗而哀愁的

當我們醉心美麗而不太知道什麼是哀愁的時候

終於有一天那一切都逐漸淡漠

甚至整個褪去

也不是美麗

也不是哀愁

只不過因為它

和一些類似的意象

竟不斷為我反覆著一些類似的情緒來襲

我就只能以為它是夢魘了"

這是作家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文章中的一段

它所描寫的就是甜根子

而閩南語歌謠"菅芒花"

"菅芒花白無香,冷風來搖動。

無虛華無美夢,啥人相疼痛。"

指稱的菅芒花是白背芒

歌詞第3段提到

"菅芒花白文文,出世在寒門。"

因為白背芒盛開在1112月的山坡

歌詞第2段又提到

"世間事鏡花水影,花紅有了時,

只有風姨溫柔搖擺,顧阮的腰枝。"

也正符合白背芒在深秋11月花序由紅轉白

 

楊牧描述的白芒花也是十一月

但又如何判斷是指甜根子草呢?

"十一月的白芒花"一文中

敘述的是楊牧搭火車從秀姑巒溪經過看見的溪畔河床景色

甜根子在九月中秋節前後開始開花

但越往南越晚開

從新店溪到蘭陽溪

而花蓮的溪流到了十一月才是盛花期

簡單的分辨方法就是

十月前在河床上看到白色一片就是甜根子

蘆葦則是一片褐色

在山坡上

端午節前後是五節芒

十一月之後是白背芒

這樣大概錯不了

有趣的是

十一月的白芒花出現在國中課本

菅芒花則是高中國文的內容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種子的芒就像記憶合金作成的一把利劍

禾本科植物種子的芒就像一把利劍

可以讓種籽插到土壤隙縫中

但在這之前當然得先找到隙縫

而這時芒就能派上場

種子掉到地上乾燥後

就如同形狀記憶合金一般能鬆開扭轉

引領種籽鑽入土壤中等待發芽

有些芒會從空氣中吸收濕氣使形狀收縮hygroscopic movement(吸濕運動)

隨著濕度變化

有時捲縮有時鬆開

就會拉著種籽在地表歪歪扭扭前進

芒毛作用尚不僅此

找到隙縫時

芒毛還會攀住隙縫邊緣

讓種籽轉彎沿著細縫鑽進土裡


除了傳播之外

芒的功用還有把從高空掉下來的雨滴力量分散和緩衝

大雨滴被芒分散成小雨滴並迅速被導流走

可以保護稻(或麥)粒

芒讓麻雀等食穀類鳥類無法直接站在上面啄食

據科學家觀察

芒的存在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也有影響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4號公園之野花野草 - 泥花草的心意

 



你和我同樣都會在草地上漫行

泥花草依然一副無辜的表情

走到它面前如果你還是看不到

我想那是心的問題

 

生命的形狀及大小決定生存的方式

花會因應傳粉者及環境而改變自身形狀

泥花草的花冠極不對稱

好像是被谁踩扁似的

上唇內縮變小,下唇則往前伸展成為專供授粉昆蟲的停棲坪

花瓣上兩條白色的斑紋引領訪花昆蟲前進

看似雄蕊的黃色門牙其實是無法生產花粉的假雄蕊

而真正擁有製造花粉能力的雄蕊卻在上唇瓣的內側隱藏起來

泥花草扁平狀的花冠就是為了確保花粉能碰觸到昆蟲的背部

假雄蕊指引昆蟲從上唇瓣下方經過

而花藥向下開口

當昆蟲爬行至正下方時

還必須翻過一叢茸毛障礙

昆蟲的背部因此就會碰觸到上唇內壁的花藥沾上花粉

這就是泥花草心裡藏的盤算


 

起初我想你能親吻我

攬我入懷

哪怕只有一刻

但是當我念着你走出門去

突然發現陽光已經失去了過去的溫度時

才知道我其實想你能夠觸碰我的全部

O'keeffe對她的愛人說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蝸牛之愛


雖然我的眼睛看不到太陽
看不到閃電
看不到春天變綠的樹枝
但是它們並沒有因此不存在
——海倫·凱勒The world I Live In

我喜歡蝸牛看世界的方式人類眼中不起眼的草地蝸牛卻看到一片森林

蝸牛在小觸角中間的下方,有一個小洞就是嘴巴,蝸牛的舌頭就像是一塊排列著眾多小牙齒的挫刀,科學家稱這些共同構造為齒舌radula。齒舌上面大約有80排而每排約有33顆細粒狀牙齒,前排牙齒磨損,後方就會再增生新的齒排,齒舌也會慢慢往前移動,大概3045天就全部換新一次。

齒舌的作用就像一把銼刀,而最厲害的是所有牙齒都朝內,可以緊緊抓住食物,甚至牙齒可以折收增加空間讓蝸牛更容易攝食。當齒舌縮回嘴裡時,要經過一片堅韌的下唇,這樣便促使齒舌向後卷,讓上面的牙齒豎立起來。每顆牙齒都像推土機上的一根利刃,朝表面下方深挖,將食物鏟進嘴巴裡。運用舌頭的巧妙方式為蝸牛打開世界大門,一塊我們以為只是光禿禿的石頭;在蝸牛眼中,卻是鋪著一層厚厚的牛油和果凍。

蝸牛最奇特的地方是眼睛,甚至背後都看得到。因為蝸牛的眼睛長在頭上細長的兩根上觸角的尾端,眼睛可以四周轉動。蝸牛中空的觸角能讓眼睛快速的縮回,就像手套的指套部分往內翻。而觸角同樣可以快速縮回頭部,其實蝸牛視力不好,只能大概分辨明暗來定位,那麼蝸牛怎樣看見世界。就像某些昆蟲,蝸牛也是利用味道看到世界。蝸牛沒有鼻子,蝸牛的上觸角分佈數千個感應細胞,用來偵測空氣中的氣味。成對的觸角讓它對氣味產生立體感知,而下觸角的味蕾則能區分鹹甜苦味,所以蝸牛的觸角是全身唯一沒有黏液的地方。

蝸牛會自製居所蝸牛吃進石灰流汗來建造螺旋狀硬殼所以有時我們會見到蝸牛爬上水泥牆攝食所需的石灰

蝸牛造殼本意只是要能安身立命但是大自然自有奇妙的安排蝸牛在土地上搜刮鈣質卻幫了準備懷孕的鳥的忙因為它急著尋找能製造蛋殼和雛鳥骨骼的材料當然母鳥不會忘記蝸牛的恩情
更多的小鳥提供了森林健康成長的環境有益蝸牛的繁衍與成長失去的鈣轉個圈又回到蝸牛及它的小孩身上同時它們又一起成就了森林

生物學家 Haskell 在the forest unseen書中詳細的紀錄了他的觀察
<<懷孕的母鳥在森林中四處搜羅,急於得到蝸牛背上大片的碳酸鈣。這種渴望是有充分理由的。如果不從食物中補充大量的鈣,鳥類就無法合成石灰質蛋殼。
蝸牛被鳥吞下後,蝸牛殼首先沉入鳥的砂囊,被肌肉塊和粗砂粒磨碎。隨後,鈣質逐漸分解成糊狀,進入內臟,從腸壁滲入血液中。如果這只鳥當天產卵,鈣質會直接進入生殖器官。如若不然,鈣質會進入鳥類翼翅與腿部長骨的髓心這些專門儲存鈣質的區域。只有處在性活躍期的雌鳥才會產生這種髓骨
……………雌鳥謹記梭羅的交待: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
考古學家在恐龍的身上找到同樣的髓骨又讓鳥的演化多了一項證據

蝸牛以幾何曲線完美地建造自己的房子嚴格地遵守 對數螺旋定律
西元1638年數學家笛卡爾第一次描述了對數螺旋並寫出了解析式
這種螺旋線有很多特點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則是它的形狀無論你把它放大或縮小都不會改變;就像我們不能把角放大或縮小一樣
物理學家也發現這件事但換了說法稱為最小作用力原理生命一定以最省力的方式完成需求對數螺旋就是用最少的材料達成最合適的空間

可是蝸牛是從哪學到這種知識呢?從一篇文章中看到這種說法 :
蝸牛是從蠕蟲進化來的某一天蠕蟲被太陽曬昏頭了揪住自己的尾巴玩起來無意識中把它絞成螺旋形蠕蟲發現這樣很舒服於是常常這麼做久而久之便成了螺旋形的殼
蝸牛殼的內部可以想像成一座螺旋梯
沿著軸線樓梯有的向右旋轉某些則是向左蝸牛必須找到殼體有著相同旋轉方向的同種才能配對交合不然只能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方向
蝸牛交配並不是將雄性的精子傳遞給雌性,而是雙方互換精子。如果蝸牛在對像身上察覺到一絲疾病的氣息,它們會拒絕表現出雌性的一面,只交出精子,而不肯接受精子。但是如果對像未曾感染疾病,就會欣然接受對方的精子。這或許有助於蝸牛選擇優良的基因。
蝸牛每次產卵約60而且會挖洞埋起來60顆卵長大成60隻蝸牛然後每隻又生產60顆卵如此下去地表應該都被蝸牛佔滿大自然對生命的數量自會做巧妙的平衡蝸牛是許多鳥類的佳餚特別是八哥八哥還會將縮進殼裡的蝸牛抓去敲石頭打碎然後吃裏頭的肉;在生態學中這是相當重要的理論稱為承載容量(Carrying Capacity),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族群數量會隨著時間而逐漸增加但是到達一定的數量就不會再無限制的發展了而這個族群數量,就是該環境的承載容量

達爾文在他的 人類起源這本書中有一段話談到了蝸牛的愛情生活 :
<< 任何人若是曾有機會觀察蝸牛交歡的過程
  絕不會質疑蝸牛的交歡動作
  和醞釀這些雌雄同體生物愛意滿盈互擁的氣氛的誘惑
  ---------------------------------------------------------------------
  事實上蝸牛是個模範情人, 牠會花上數小時時間
  為對像獻上慇勤 >>

兩隻蝸牛之間浪漫相遇首先是漫長的求愛;緩緩的接近繞行擁吻碰觸如果個性不合羅曼史就此結束了
如果互萌愛意接下來就以螺旋狀深情擁抱然後交配(所以蝸牛才必須找到殼體有著相同旋向的同種)
在交合之前會互相朝着情人射出邱比特的箭love dart所有陸地蝸牛都是雌雄同體,很多植物也都是一朵花兼具雄性和雌性,這種多樣性令人迷惑不解。蝸牛沒有領域觀念,求偶既不唱歌也不進行炫耀表演。它們無需給子女提供父母之愛,只是將卵產在落葉堆的淺坑便棄之而去。這使得蝸牛能同時履行雄性和雌性之職,卻不必為任何一種性別付出辛勞。對於具有明確性別角色區分的物種來說,顯然是不可能的。蝸牛這種雌雄同體的形式提醒我們:自然界比我們猜想的更多變。


兩隻蝸牛肆無忌憚地躺在潮濕的路上。它們很可能日出前就已經在這裡了,以交配姿勢彼此纏繞在一起這樣很容易淪為鳥類或其他天敵的獵物。


英國博物學家Gerald Durrell的自傳 "鳥、野獸與親戚"中
描述他10歲時在某次暴雨後走進森林:
"
就在桃金孃叢上有兩隻色澤似蜜蜂如琥珀的肥大蝸牛正緩緩地滑向對方
牠們的尖角挑逗地舞擺著
在我看著牠們的同時這兩隻蝸牛滑向對方直到尖角相觸為止
接著牠們停頓了會兒深切且長久地凝視著對方的眼睛
其中一隻微微地變換位置這動作讓牠得已往另一隻的側邊滑動
當牠來到側邊之後發生了一件讓我懷疑親眼所見是否為真的事
這兩隻蝸牛幾乎同時射出兩支看似微小易碎的白色尖鏢
一號蝸牛射出的尖鏢刺進二號蝸牛的體側消失其間而二號蝸牛的尖鏢也對一號蝸牛進行同樣的動作
我緊盯著蝸牛相隔距離之近幾乎讓我的鼻尖都快要碰到牠們了沒過多久們的身體便緊抵在一起了
我知道牠們一定是在交配不過他們的身體交纏相繫的程度已讓我看不清楚動作的細節了
它們狂喜地並互相依偎接著兩隻蝸牛連彼此點個頭或道聲謝謝都沒有便各自分道揚鑣滑走了
"
Claude Nuridsany 和 Marie Pérennou這兩位科學家在1996年拍了Microcosmos:
 Le peuple de l'herbe這部影片其中一段由法國作曲家Bruno Coulais 原創配樂具有歌劇風格的l'Amour des Escargots(蝸牛之愛)看完後只感嘆老天爺為何沒有給人類這樣的禮物

https://youtu.be/NK_1KtZHM50





如果有興趣蝸牛的一般知識可以參考下列網站
All About Snails
http://www.kiddyhouse.com/Snails/
snail-world
http://www.snail-world.com/













2021年8月2日 星期一

落葉層

生物之於溝通,就如魚之於水、水之於魚一般,需要有諸如植物或動物的生物,從周遭接收訊息及回應訊息。森林裡的生物,小如真菌、大如樹木,也在交流著有無。如果有人認為,森林裡寂靜無聲,那麼他只是沒有用心去傾聽罷了!

 Madlen Ziege  _  森林從不沉默



落到地上的樹葉枯枝和樹皮碎片構成了落葉層

落葉層是健康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

腐爛的落葉枯枝會將養分釋放到土壤中

並保持土壤濕潤

它還可以作為很好的築巢材料、藏身之處

為蚯蚓、蝸牛、跳蟲以及真菌、細菌等分解者提供了完美的棲地

它們將落葉枯枝分解成可溶性物質

這些營養物會再次循環並被樹木利用

而分解者本身也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這種養分循環對於健康的林地至關重要

因為循環一次又一次地重複


土壤是窮人的熱帶雨林

這話出自蘇格蘭生物學家M.B. Usher 

一小撮土壤含有數千種物種、數十億細菌和數米長的真菌菌絲

我們腳下的落葉層實際上可能是各種植物和動物的家園!


每當移除這些落葉枯枝時

我們都會破壞各種形式的生命

許多蝴蝶在落葉中找到庇護所

無論是蟲卵、蛹或是成蟲可以安全地在落葉層等待冬天過去

並在春天再次出現

健康的植物依賴健康的土壤

當落葉枯枝被留下覆蓋在土壤上時

就像天然毯子

控制土壤濕度和溫度

只要落葉枯枝不會在人行道或道路上形成濕滑的環境造成威脅

它們就可以躺在掉落的地方

它們可以視為對公園生態的長期投資

會因改善土壤成分得以促進植物群落的健全

及增加蝴蝶、飛蛾和其他昆蟲的多樣性而獲得回報

大自然沒有廢棄物

生物和非生物的每一部分都在生態系中循環發揮作用


當我們在都市森林中漫步時

能在腳下發現多樣豐富的生物相

就如同在熱帶雨林一樣

不是每一種物種都已經被發現

但可以確定一點是落葉枯枝解釋了季節循環

既提供掩護

又為下方黑暗、潮濕世界的好戲開場鋪墊了舞臺


"你喜歡穿過成堆的落葉枯枝

聽到腳下的嘎吱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