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語中
菅芒花是甜根子與白背芒兩種芒草的合稱
閩南話裡把甜根子草稱作"菅"
而把白背芒稱作"芒"
後來又引申用"菅芒"泛指所有高大的禾本科植物
所以包括五節芒都被指稱為"菅芒"
其實五節芒台語為"竿蓁"(肝真)
淡水就有個叫"竿蓁林Kuann-tsin-nâ的地名
平溪也有個地名叫"竿蓁坑"
台南岡山在開墾之初也稱為"竿蓁林"就是因為當地長了許多五節芒
形成村落後就叫"阿公店"
每年六月第二個星期左右阿美族會舉行海祭
在這個祭典裡芒草心hinapeloh是必備的食物
芒草心摘取的就是五節芒是十心菜之一
台灣有句俗語形容老牛吃嫩草
"老牛肖想啃幼竿筍"
幼竿筍也就是竿蓁的嫩心
其實竿蓁的竿是菅的誤寫
閩南人天性對這些植物名稱不頂真
衍生後來對自己的環境不認真
等到破壞了才後悔其有來自
甜根子草是甘蔗屬和甘蔗是堂兄弟
學名Saccharum Spontaneum L.
白背芒是芒屬
學名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 var. Glaber
甜根子草的葉狹長成條片1公分寬上下
白背芒的葉狹長成條片3公分寬上下(葉背為白粉狀綠色)
甜根子的花序始終白色而花穗脫落後只剩單一中軸
不像白背芒可以製作掃帚
至於在5月開花的則是五節芒
"又是十一月
十一月的花
這豈不正是此生不斷反覆來襲的熟悉令人動心的白芒花嗎?
像夢魘
但它是美麗的夢魘
美麗而哀愁
起初它一定是美麗而哀愁的
當我們醉心美麗而不太知道什麼是哀愁的時候
終於有一天那一切都逐漸淡漠
甚至整個褪去
也不是美麗
也不是哀愁
只不過因為它
和一些類似的意象
竟不斷為我反覆著一些類似的情緒來襲
我就只能以為它是夢魘了"
這是作家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文章中的一段
它所描寫的就是甜根子
而閩南語歌謠"菅芒花"
"菅芒花白無香,冷風來搖動。
無虛華無美夢,啥人相疼痛。"
指稱的菅芒花是白背芒
歌詞第3段提到
"菅芒花白文文,出世在寒門。"
因為白背芒盛開在11至12月的山坡
歌詞第2段又提到
"世間事鏡花水影,花紅有了時,
只有風姨溫柔搖擺,顧阮的腰枝。"
也正符合白背芒在深秋11月花序由紅轉白
楊牧描述的白芒花也是十一月
但又如何判斷是指甜根子草呢?
"十一月的白芒花"一文中
敘述的是楊牧搭火車從秀姑巒溪經過看見的溪畔河床景色
甜根子在九月中秋節前後開始開花
但越往南越晚開
從新店溪到蘭陽溪
而花蓮的溪流到了十一月才是盛花期
簡單的分辨方法就是
十月前在河床上看到白色一片就是甜根子
蘆葦則是一片褐色
在山坡上
端午節前後是五節芒
十一月之後是白背芒
這樣大概錯不了
有趣的是
“十一月的白芒花”出現在國中課本
“菅芒花”則是高中國文的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