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四十二回 :
劉姥姥要從大觀園回家去,平兒吩咐她說 :
“到年下,你只把你們曬的那個灰條菜乾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蘆條兒各樣乾菜帶些來,我們這裡上上下下都愛吃。”
這就奇了,賈府乃是富貴官宦人家,怎也愛吃像劉姥姥這等藜民百姓的"糲粢之食,藜藿之羹"。
而那個灰條菜指的又是何等東西?
明朝有位名叫王盤的讀書人,寫了一本"野菜譜"
書中就記載了"灰條"這種野菜 :
"灰條復灰條,采采何辭勞。野人當年飽藜藿,凶歲得此為佳餚。東家鼎食滋味饒,徹卻少牢羹太牢"。
朱橚在其著作"救荒本草"中說
灰條菜稱為藜
採苗葉(音炸)熟,水浸淘凈,去灰氣,油鹽調食。曬乾炒食尤佳。穗成熟時,采子搗為米,磨面作餅蒸食,皆可。
但這藜可不是源自南美洲的藜麥,也不是台灣原住民種的台灣紅藜
中國古書中提到可食用的"藜"指稱的植物就是小葉藜
吃藜從帝堯的年代就已經開始
韓非子•五蠹
"堯王天下也……糲粢之食,藜藿之羹。"
藜藿之羹乃平民百姓的野菜蔬食
所以尋常百姓稱為"藜民"
灰條菜或稱小葉藜
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小葉灰藋(蓧)
小葉灰藋頂端綠色的瘤狀物是花序,花被片五片,綻放時只見5枚細長雄蕊,沒有花瓣,淺黃色的花藥妝點繞在花柱旁邊。
仲春,葉子會轉紅,花被片再次閉合,稜脊弓起,發展成密生果序,嫣紅灰綠相間.
難怪宋代詩人張舜民會寫出
"多謝村人亮素貧,
牆垣雖設不關門。
一杯藜粥茅亭上,
臥看南山飛白雲。"
的詩句來讚美.
每種植物都有名字,而因為語言及生活文化不同;一種植物通常也會有數個名稱;一種名稱有時也指稱好幾種植物。
小葉灰藋的葉片上像是沾了粉霜有如蒙了層灰漬,就是灰藋名字的由來。
真正原因,那是因為葉肉細胞裡,含有草酸鈣簇晶所致,因此嚐起來也會帶有微酸味。
在台灣,野菜是來自大地母親溫暖的包容,是味覺的鄉愁。
學名 Chenopodium serotinum L.
分類上屬於莧科
屬名Chenopodium 是由拉丁文chen意思是”鵝”,和podion意思是「小足」,合起來也就是這個屬的植物的葉片性狀像”鵝的蹼”,種小名serotinum意思是”秋天開花的”,說明花期是在秋天。
簡單分辨小葉灰藋的方法,就是葉基兩側各具一明顯裂片,莖不具腺毛,也沒有氣味;如果有異味的話,應該是同屬另一種野花”臭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