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原來九芎的樹皮內藏著一個祕密

九芎生長很快每年蛻皮一次
新皮極薄非常光滑
連猴子爬上去都會滑下來
所以又叫猴不爬
身為解說員
幾乎人人都會來這一段朗朗上口
但是最偉大的解說員牛頓老師說過 :
大自然不會做沒有意義的事
九芎為何沒事年年脫皮
難道你心中不會有個 ?
最好的解說學習來自對大自然的直接觀察
五月的九芎
白色的樹皮會逐漸取代老舊的棕色樹皮
這時樹皮顏色斑駁是九芎最美麗的時刻
觀察植物是無止盡的學習
仔細觀看九芎脫皮的過程
先是樹皮逐漸起皺產生剝紋
然後接續剝落長出新芽
原來九芎的內樹層藏著一個祕密

樟樹身上找文章

樟樹因為樹幹上有許多深溝縱裂紋的老樹皮,遠遠看很像寫得密密麻麻的文章(或一說像刻印的印章一樣),
所以在"章"字旁加一個"木"字邊做為樹名.但若按"章"字的本意(金文)是表示在局部的玉或石頭上刻畫圖文,
應該以"像刻印的印章一樣"的說法較正確.
不管怎樣說詞
但"樟"這個名字的命名典故又源自何處?
原來是"本草綱目"中的說法:
李時珍對樟的釋名為
"其木理多紋章,故謂之樟."
在對樟樹的說明
"西南處處山谷有之,高丈餘,小葉似楠而尖長,背有黃赤茸毛,四時不凋,夏開細花,結小子,木大者數抱,肌理細而錯縱有紋,宜於雕刻,氣甚芬烈.……"
只是問題又來了
李時珍從頭到尾都只提到樟樹木材的木理多紋章
從未說樹皮也未提文章
曾幾何時木材成了樹皮,紋章成了文章
幾乎所有的圖鑑或解說老師都按
樟樹因為又厚又硬的深溝縱裂紋老樹皮,遠遠看很像文章一般
來解釋
以鵝傳訛不求甚解

奇怪
樟樹是台灣特有種
倉頡造字時應該沒看過樟樹
何況樹皮開裂像文章也不只樟樹一種而已